久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毛片,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涪陵地處重慶市中部、長江和烏江交匯處,在重慶地理版圖上處于幾何中心位置,被譽為“烏江門戶”“世界榨菜之鄉(xiāng)”,轄27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常住人口110.46萬人,城鎮(zhèn)化率74.2%,以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和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qū)而聞名。獲評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fā)區(qū)、國家新型工業(yè)化產業(yè)示范基地、全國文明城區(qū)、國家衛(wèi)生區(qū)、國家森林城市、全國休閑農業(yè)和鄉(xiāng)村旅游示范區(qū)、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qū)等榮譽稱號。涪陵是經濟大區(qū)。2023年全區(qū)地區(qū)生產總值達1626.4億元、增長8%,增速居全市第四,高于全市1.9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6%;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億元、稅收51億元,分別居全市區(qū)縣第三、第二,稅收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73%。涪陵是制造業(yè)大區(qū)。涪陵是全市規(guī)上工業(yè)營收超2000億元的3個大區(qū)之一,涪陵高新區(qū)是全市工業(yè)產值超1000億元的8大園區(qū)之一,現有百億級企業(yè)6戶、領軍企業(yè)和“鏈主”企業(yè)10戶、工業(yè)“雙百企業(yè)”34戶,數量均居全市區(qū)縣第一。實現規(guī)上工業(yè)產值2471億元、增長6.7%,工業(yè)增加值771.2億元、增長10%,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長11.2%、全市區(qū)縣第三。著力構建“2349”現代制造業(yè)集群體系和“1238”產業(yè)科創(chuàng)體系,不斷厚植高質量發(fā)展新動能。涪陵是產業(yè)承接轉移大區(qū)。涪陵是全市建設沿江承接產業(yè)轉移示范區(qū)的7個區(qū)之一,有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fā)區(qū)和榨菜、船舶海工2個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太極集團獲批全市首個國家中醫(yī)藥服務出口基地,承接浙江、江蘇等地轉移產業(yè)重點項目136個,其中攀華重慶基地年產值近500億元、華峰重慶基地近400億元、重慶萬凱超100億元。涪陵是水運大區(qū)。涪陵歷來是重要水碼頭,位于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連接點,是西部陸海新通道市域輔樞紐、長江經濟帶沿江綠色發(fā)展軸重要節(jié)點、烏江流域通江達海的中轉站、全市唯一的國家級糧食物流核心樞紐承載城市(港口型),擁有涪陵綜保區(qū)等國家開放平臺以及龍頭港等碼頭,預計2023年船舶制造產能、水路危化品運力、水路貨運周轉量分別占全市總量的32%、77%、23%。涪陵是頁巖氣大區(qū)。涪陵是中國頁巖氣商業(yè)化開發(fā)的發(fā)端、是中國首批設立的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qū)和勘查開發(fā)示范基地,正協同打造中國“氣大慶”、川渝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建設。頁巖氣田焦頁12號平臺創(chuàng)下我國頁巖氣開發(fā)單個平臺井數最多、井組采收率最高兩項紀錄,焦頁18—S12HF井刷新我國頁巖氣井水平段最長、水平段“一趟鉆”進尺最長兩項紀錄。截至目前,涪陵頁巖氣田累計產量突破620億立方米、全國第一。涪陵是文化大區(qū)。涪陵孕育了枳巴文化、白鶴梁題刻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等本源文化,擁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易理文化圣地“點易洞”、世界最大地下人工洞體“816工程”、“地球上最古老的傷痕”武陵山大裂谷等人文和自然勝跡,張載、程頤、黃庭堅、周煌等歷史名人在涪陵留下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和傳世佳作,正協同共建國家文化產業(yè)和旅游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
        查看更多
      • 今區(qū)境為《尚書?禹貢》所載古梁州之地。夏商時期為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qū)。西周至戰(zhàn)國中期巴國在此置枳,“其(巴)先王陵墓多在枳”,是為巴國國都。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前后,楚國攻占枳;周赧王七年(前308)前后,枳為秦國所據,置枳縣,屬巴郡,是為區(qū)境置縣之始。漢承秦制,西漢、新莽、玄漢、成漢、東漢時枳縣仍屬巴郡。三國時期,枳縣先后屬蜀漢、曹魏政權巴郡。西晉永嘉五年(311),巴郡太守行巴、巴東、涪陵(治今重慶市彭水縣漢葭街道)三郡“三府事”,郡治枳縣,是為區(qū)境郡治之始。東晉永和二年(346),桓溫平蜀,東遷毀于戰(zhàn)亂的枳縣縣城(治今重慶市涪陵區(qū)崇義街道天子殿社區(qū))至今江東街道插旗社區(qū)烏江東岸,并于其對岸僑置涪陵郡(治今重慶市涪陵區(qū)敦仁街道大東門社區(qū)),是為區(qū)境名“涪陵”二字之始。南北朝時期,枳縣先后屬南朝宋、南齊、南梁、西魏、北周政權巴郡轄下。期間,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枳縣省并入巴縣,區(qū)境建置撤銷;武帝保定四年(564),涪陵郡首領田思鶴歸化朝廷,于故僑置涪陵郡地立涪陵鎮(zhèn)(治今重慶市涪陵區(qū)敦仁街道大東門社區(qū)),仍屬巴縣。隋開皇三年(583),漢平縣移治涪陵鎮(zhèn),屬渝州;開皇十三年(593),漢平縣“因鎮(zhèn)為名”改稱涪陵縣。唐武德元年(618),置涪州,初領涪陵一縣,即涪州州治附郭縣,是為區(qū)境名“涪州”之始;貞觀十四年(640),領涪陵、武龍、永安、隆化、樂溫、溫山六縣;天寶元年(742),唐玄宗改涪州為涪陵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稱涪州;大順元年(890),黔中觀察使始建號武泰軍節(jié)度使,涪州屬之;天復三年(903)武泰軍節(jié)度使徙治涪州。五代十國時期,涪州先后屬前蜀、后唐、后蜀政權武泰軍節(jié)度使轄下。北宋初設西川路,涪州屬之,初領涪陵、賓化、武龍、樂溫、溫山五縣;咸平四年(1001),設“益、梓、利、夔四路”,合稱“四川”路,“四川”作為地理區(qū)劃在中國歷史上就此得名,涪州屬夔州路,南宋因襲之。元置涪州,初屬夔州路、四川南道宣慰司、安西王相府,后屬重慶路、四川南道宣慰司、四川行中書省,初領涪陵、樂溫、武龍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涪陵、樂溫二縣省并,區(qū)境州治附郭縣始不存。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大夏政權建立,都重慶,涪州屬其所置上川南道。明置涪州,屬重慶府、四川布政司,轄武隆、彭水二縣。清初,置涪州,屬重慶府、四川省,領縣不變;雍正十三年(1735),涪州不再領縣,成為重慶府轄下散州。民國二年(1913),涪州因舊名改稱涪陵縣,屬川東道、四川省;民國三年(1914),涪陵縣下設縣佐二,分駐鶴游坪(治今重慶市墊江縣南鶴游)和羊角磧(治今重慶市武隆區(qū)羊角鎮(zhèn));民國十九年(1930),涪陵縣直轄四川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4月,涪陵縣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民國三十八年(1949)11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47軍139師417團解放涪陵縣;12月8日,中共涪陵縣委、縣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月8日,川東行政公署成立,轄璧山、涪陵、大竹、萬縣四個專區(qū);2月,涪陵專區(qū)正式分為涪陵、酉陽(轄酉陽、秀山、黔江3縣)兩個專區(qū),涪陵專區(qū)轄涪陵、豐都、石柱、彭水、武隆、南川、長壽(1月由大竹專區(qū)劃入)7縣;1952年9月,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署區(qū)黨委和行政公署撤銷,成立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酉陽專區(qū)及其所轄酉陽、秀山、黔江3縣并入涪陵專區(qū);1953年3月,墊江縣從大竹專區(qū)劃入涪陵專區(qū),涪陵專區(qū)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行政區(qū)域達到最大,轄涪陵、豐都、石柱、彭水、武隆、南川、長壽、酉陽、秀山、黔江、墊江11縣;1955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涪陵區(qū)專員公署改稱四川省涪陵專員公署;1958年10月,長壽縣劃入重慶市;1968年5月8日,涪陵專區(qū)改稱涪陵地區(qū)。1983年9月9日,經國務院國函﹝1983﹞字188號文批準,撤銷涪陵縣,設立涪陵市(縣級),原行政區(qū)域不變;10月17日,涪陵市成立;1988年5月18日,涪陵地區(qū)所轄10縣(市)分為涪陵、黔江兩個地區(qū),涪陵地區(qū)轄涪陵市、墊江、豐都、南川、武隆1市4縣;1994年4月5日,撤南川縣,設南川市(縣級);1995年11月5日,經國務院國函﹝1995﹞106號文批準,撤銷涪陵地區(qū),設立地級涪陵市,撤消縣級涪陵市分設縣級枳城區(qū)、李渡區(qū);1996年1月,縣級涪陵市撤銷,枳城區(qū)、李渡區(qū)成立;3月,涪陵地區(qū)撤銷,地級涪陵市成立,地級涪陵市轄枳城區(qū)、李渡區(qū)、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受四川省委、省政府委托代管省轄縣級南川市1市2區(qū)3縣;9月15日,涪陵市由四川省劃歸重慶市代管。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涪陵市正式改隸重慶直轄市;1997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出《關于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qū)行政體制調整的批復》,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qū)、李渡區(qū),設立重慶市涪陵區(qū),重慶市涪陵區(qū)轄原枳城區(qū)、李渡區(qū)行政區(qū)域;原涪陵市所轄(代管)南川市、武隆縣、豐都縣、墊江縣改歸重慶市直接管轄。
        查看更多
      • 【地理位置】?涪陵區(qū)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邊緣,介于北緯29°21′至30°01 ′,東經106°56′至107°43′之間。最東點為焦石鎮(zhèn)白雞堡,最西點為增福鄉(xiāng)大茶園,最南點為同樂鄉(xiāng)金家店,最北點為叢林鄉(xiāng)紅墻院,全境東西寬74.5公里 ,南北長70.8公里。在行政區(qū)劃位置上,涪陵區(qū)位于重慶市中部,東鄰豐都縣,南接武隆區(qū)、南川區(qū),西連巴南區(qū),北靠長壽區(qū)、墊江縣。???【地貌特征】?區(qū)境處于四川盆地東部的“盆東平行嶺谷區(qū)”與“巫山大婁山中山區(qū)”過渡地帶,一般海拔為200—800米。地形總體趨勢:西北部地勢較低,多為河谷丘陵、低山;東南部較高,多為丘陵山地。由于巖性和地質構造上的差異,區(qū)境呈現兩類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觀。西北部碎屑巖廣泛分布,屬盆東平行嶺谷范圍,以構造剝蝕地貌為主,河谷為寬谷;東南部大片出露炭酸鹽地層,屬南北經向構造體系,以巖溶地貌為主,河谷多為窄谷。根據地質構造、地形趨勢和地貌類型的組合特征,可將區(qū)境地貌分為沿江丘陵低山區(qū)、坪上低山帶壩區(qū)和后山區(qū)3個一級區(qū),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后山低山槽谷帶壩、后山低中山4個二級區(qū)。區(qū)境主要山脈有:銅礦山脈、武陵山脈、大梁子山脈、黃草山—五寶山脈和勾家場—梓里場山脈。???【氣候特征】?區(qū)境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升高,氣溫遞降,降水遞增,立體氣候明顯。四季特點:春早,常有" 倒春 寒"和局部的風雹災害;夏長,炎熱,旱澇交錯,伏旱頻繁; 秋短,涼爽而多綿雨;冬遲,無嚴寒,雨雪少,常有冬干。降水情況:四季降雨量分配,夏秋兩季最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 占34%。???【水資源】?涪陵區(qū)水域面積209.27平方公里(不含水工建筑占地),占總幅員面積的7.1%。其中河流178.8平方公里、水庫13.07平方公里、坑塘16.33平方公里、溝渠1.07平方公里。據調查測算,全區(qū)當地水資源總量24.9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量),每平方公里84.57萬立方米。境內有長江、烏江水系。長江涪陵段主要支流有梨香(黎鄉(xiāng)、梨鄉(xiāng))溪、油江河、同樂河、清溪溝、止橋河、渠溪河、碧溪河,烏江涪陵段主要支流有小溪、后溪、麻溪河。
        查看更多
      • 涪陵區(qū)地處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qū)腹心地帶,東鄰豐都縣,南接武隆區(qū)、南川區(qū),西連巴南區(qū),北靠長壽區(qū)、墊江縣。全區(qū)下轄27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街道(11個):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江北街道、龍橋街道、白濤街道、馬鞍街道、藺市街道、義和街道。鎮(zhèn)(14個):百勝鎮(zhèn)、珍溪鎮(zhèn)、清溪鎮(zhèn)、南沱鎮(zhèn)、石沱鎮(zhèn)、新妙鎮(zhèn)、焦石鎮(zhèn)、馬武鎮(zhèn)、青羊鎮(zhèn)、龍?zhí)舵?zhèn)、羅云鎮(zhèn)、同樂鎮(zhèn)、大順鎮(zhèn)、增福鎮(zhèn)。鄉(xiāng)(2個):大木鄉(xiāng)、武陵山鄉(xiāng)。
        查看更多
      • 2023年全區(qū)地區(qū)生產總值1626億元、增長8%、增速居全市第四,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1.2%、5.8%、8.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70億元、增長16.6%、總量居全市區(qū)縣第三,其中稅收完成51億元、增長6.3%、總量居全市區(qū)縣第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5%、6.5%。實現規(guī)上工業(yè)產值2471億元、增長6.7%,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產值達到770億元、增長8.7%。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è)209戶、市級科技型企業(yè)1996戶。
        查看更多
      • 區(qū)情概況
      • 建置沿革
      • 自然環(huán)境
      • 行政區(qū)劃
      • 綜合經濟
      枳巴文化
      涪陵古稱枳,或因此地原始人群喜以枳棘之類灌木構圍村寨而得名。巴是一個頻繁遷徙的民族,曾在枳地建都立國、開疆拓土。涪陵是目前考古界確認的全國巴文化歷史遺存等級最高、歷史信息最豐富的地區(qū)。涪陵小田溪巴人墓群,位于涪陵區(qū)城東南15公里的白濤街道辦事處陳家嘴村小田溪烏江西岸,總面積8萬平方米,屬三峽庫區(qū)A級發(fā)掘文物保護重要墓群。1972年以來,經過七次發(fā)掘,出土了銅器、玉器、陶器等巴國王族重要器物700余件,其中錯金云紋編鐘、巴式柳葉劍、鳥形尊、虎紐錞于等珍貴文物上百件,印證了《華陽國志》所載“(巴)其先王陵墓多在枳”的真實性。枳巴文化,是巴國枳地巴人和原住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涪陵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以及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圍,鑄就了“剛”“厚”“實”“奇”的文化個性,成為枳巴文化的基本特征,與“剛勇”“敦厚”的巴文化精神一脈相承。
      白鶴梁水文文化
      白鶴梁,系長江中一塊長約1600米、寬約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鶴群集而得名。白鶴梁上,存有題刻約175段、石魚18尾,其中最早的雙鯉石魚始刻于唐廣德二年(公元764)以前。古人以石魚為水標,以魚眼作為測量水位的零標準,記載了長江1200年間60多個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這種長期在江中石梁上鐫刻枯水位記錄的做法,是一種獨特的技術文明;而當地民眾每年來觀看水文記錄,以判斷來年農作物豐稔狀況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極具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2006年,白鶴梁題刻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08年,白鶴梁題刻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長江三峽大壩建成后,白鶴梁將被長江淹沒,為保護這一人類珍貴文化遺產,經過十年研究論證,最終采用“無壓容器”原理對白鶴梁題刻進行原址水下保護,耗資2.1億建成世界上首個水下遺址類博物館。如今,游客可以乘坐長達91米的電梯深入江底,通過水下廊道參觀的方式,領略白鶴梁一千多年的歷史人文和民俗風情。
      易理文化
      涪陵點易園位于長江之濱涪陵北巖,又名“周易園”,因園內有“點易洞”而得名,距今有近千年歷史。北宋紹宋四年(公元1097年),程頤被貶謫涪州(今涪陵),借宿北巖寺普靜禪院,每日治學講經,遂鑿刻巖洞,將讀易心得點注其上,著成《伊川易傳》四卷。他的學說后被程氏三傳弟子朱熹發(fā)揚光大,在南宋成為官方顯學——程朱理學,點易洞遂成為“程朱理學”的發(fā)祥勝地。北巖的石牌坊是進入北巖和點易園明確的地理標志,牌坊上“北巖勝境”四個大字,是清末大書法家謝彬的墨跡。景區(qū)內有片長146米、高16米的突出崖壁,叫做“讀書廊”,刻有從宋開始至民國年間各派大家的文墨痕跡63處,還鑿有自唐代起至清代大小神龕、佛塔13處。除了文人真跡,園內的鉤深堂、三仙樓、三畏齋、四賢樓、觀瀾閣、致遠亭、碧云亭等景觀建筑也別具一格、特色鮮明。置身園內,能感受古代涪州特有的“文風齊兩蜀,仙洞接三都”的深厚文化氛圍。如果你喜歡國學,就來涪陵看看點易園,回望那段儒家文化的高光時刻!
      榨菜文化
      榨菜起源于涪陵民間。18世紀初,涪陵長江沿岸已有莖瘤芥(俗名青菜頭)種植,當時人們只是把它作為蔬菜或制作泡菜食用。把莖瘤芥(青菜頭)制作成榨菜的商業(yè)性加工起源于清末時期的涪陵。據《涪州志》記載:1898年 (清朝光緒二十四年),涪陵縣城郊(現涪陵城區(qū)洗墨路)商人邱壽安將涪陵青菜頭“風干脫水”加鹽腌制,經榨壓除去鹵水(鹽水),拌上香料,裝入陶壇,密封存放,當年送一壇在湖北宜昌開“榮生昌”醬園店的弟弟邱漢章,邱漢章在一次宴會上將哥哥邱壽安送與的榨菜讓客人品嘗,客人們倍覺可口,其風味“嫩、脆、鮮、香”,為其他任何咸菜所不及,爭相訂貨。1899年,邱壽安專設作坊加工,擴大生產,并按其加工工藝過程將其命名為“榨菜”(意即“經鹽腌榨制過的咸菜”)。“榨菜”一詞從此誕生,這是“涪陵榨菜”之名的起源。涪陵榨菜歷經百年滄桑終以特殊的氣候條件,獨特的加工工藝和特別的風味品質獨占鰲頭,百年不衰。涪陵榨菜也因此而發(fā)展成為一大產業(yè),百年以來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涪陵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以巴文化和易經文化為背景,以巴人質樸聰穎的勞作為主要內涵,在百年榨菜生產和消費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出了內涵豐富的榨菜文化。榨菜文化就是榨菜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
      三線文化
      816工程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應對緊張而復雜的國際局勢,防備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爆發(fā),中共中央作出了將我國生產力布局由東向西轉移,進行“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為了避免直面敵人的核武器,避免難以想象的傷亡,中國不得不擁有原子彈。代號“816”即是中共中央批準修建的我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yè)基地。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指引下,在“好人好馬上三線,萬里江山萬里營”的感召下,在遵守“不告父母、不告妻兒,終身守密”的紀律要求下,6萬多軍民挖空了整座“金子山”,歷時18年的“816”工程轟轟烈烈,形成18個大型洞室,主洞室高79.6米;形成導洞、支洞、隧道、道路及豎井等連接通道130余條,總長度約24公里,宛若迷宮,堅如長城。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上世紀80年代,和平與發(fā)展成為國際社會主流。1984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準“816”工程停建。在“816”工程建設過程中,先后有一百多名官兵犧牲,其中76位烈士長眠于“一碗水”烈士陵園,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1歲。他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只因祖國需要。直到工程解密,他們的故事才逐漸被世人所知。“816”工程為和平而建,“816”工程因和平而停。“816”工程的國防使命結束,但其承載的共和國的記憶、民族的精神、幾代人的青春夢想永放光芒。816小鎮(zhèn)816小鎮(zhèn)位于涪陵白濤街道麥子坪,與816工程隔烏江相望。依山而建的816小鎮(zhèn),迂回蜿蜒。遠觀其形,如同一把大型龍椅架設在天地和山水之間。向下俯瞰,可見烏江滾滾奔流,向右遠眺,一覽綺麗壯闊的武陵山脈風光,是真正的“悠然山水間,開闊清幽地”。816小鎮(zhèn)充分保留和尊重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對歷史文脈挖掘和建筑特色梳理,將原816工程40余棟老工業(yè)建筑、100余套抗戰(zhàn)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的軍工機械設備,建成816軍工陳列館、三線歷史展館等主題展覽,建成伊川書院、星光書院、芳華禮堂等文化活動場所,配套星光民宿、親子樂園、主題餐廳、農夫集市等基礎設施,是集文旅、文創(chuàng)、文教、休閑于一體的特色小鎮(zhèn)。816小鎮(zhèn)曾發(fā)揮著為816工程提供機械加工、維修以及保障職工生活等后勤作用。這里以懷舊為底色,一磚一瓦、一枝一葉,都留下了昔時熱血青年的芳華記憶;這里以精致做裝點,星光草坪、無邊水池,打開近閱遠來游客的品質生活;這里看時空穿梭,鐵銹斑駁、霓虹閃爍,架起艱難歲月與美好生活的追憶橋梁;這里看心中有夢,曾經的筆記、現在的少年,一代代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沒有改變!
      關閉